「政者,眾人之事 ; 治者,管理之事。所謂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。」然而真有那麼簡單嗎?在我的書架上有本書叫《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》,它曾困擾我很長一段時間,並非這本書不好,而是我實在無法答覆作者拋給讀者的問題,經常出現如這部韓劇《60天,指定倖存者》裡菜鳥代理總統委屈的心境:「為什麼每次都要我做抉擇?一邊是我很難同意的答案,另一邊是我絕不可能同意的答案。」
是的,選賢與能終歸理想,實際運作起來總淪為裡外不是人的兩害取其輕,民主制度只是人類現有制度下一個「至少還保有自癒能力」的最低保障,然而這也是民主之所以可貴的所在,它是幾代人拼命努力下的結晶,即便它充滿了妥協與交換。
《60天,指定倖存者》由一場精心策畫的政治謀殺開啟,大韓民國自總統以下高級官員悉數死於謀殺,只剩這位接班順位吊車尾的環境部長朴武振尚存,就這樣被趕鴨子上架的要在未來60天內擔任代理總統。
男主角朴武振是典型的文人書生,畢生致力於學術研究,他相信科學、講究邏輯,他不暗政治,全然不明白政治的運作與錯綜複雜的利益矛盾,在意外擔綱重任的過程中,他被迫明白對與錯的模糊分界,理解話術與承諾的政治語言,然而他依然是他,沒有鐵腕與魄力,卻保有堅持的勇氣,這份堅持是爾虞我詐的政治中最高尚的情操。
因為政治,簡單的事往往變得複雜,有趣的是看著劇中一幕幕的政治角力,讓人不禁聯想起同樣深受政治紛擾的臺灣。
民主國家的選民經常有個錯誤的認知,他們以為手中握有選票,所以是國家的主人,卻忘了在那個位置上的人,他不只要對你的選票負責,他更要在巨大的利益糾葛面前,努力守護自己的良知與道德,而多數人都在這龐大的政治機器中迷失了方向。
犧牲與奉獻是貫穿整齣戲劇的理想,它揭示了堅持不只需要勇氣,更要付出沉重的代價,在一次又一次的抉擇後,若大的青瓦臺,可能只剩你一個孤家寡人,一如劇中幕僚的一幕對白「你以為我們能改變政治嗎?我們只是換了青瓦臺的主人罷了。」
看完這部韓劇,內心感動之餘,卻也多了份惆悵,所謂「仁者無敵」或許指的並非真正的無敵,而是當你願意為了良知與道德付出各種沉重代價時,你已經靠向了仁的境界了,想起一位西洋史教授曾解釋的話,他說「知行合一,簡而言之就是內心越是澄淨,行為便越是高尚。」這種良善並非刻意的,而是一份自覺與理所當然。
劇中的男主角是理想的光環,但少了那群鐵桿幕僚他大概啥也幹不成,回到開頭所言「政者,眾人之事。」除了道德勇氣,他更在一次次的分享、交換與抉擇中,讓人明白他取捨的原則。回到前段提及的《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》,好些年後我漸漸看通了這本書,如這部《60天:指定倖存者》裡想傳達的理念 ─ 履行良知與犧牲的勇氣。
政治依然很黑暗,不會因為這種充滿理想的政治劇而多添幾分光彩,「一群充滿理念的人聚在一塊,怎麼就碰出了一堆麻煩?」這就是政治,它讓不同的人激烈碰撞,然後衍生一堆意想不到的答案。